我参加“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高端研讨会暨“汉教专业素养与技能需求”研究生论坛
提到同济大学,我们就想到土木工程专业,这在国际上都是响当当的品牌,而今年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已经举办了多场行业高级论坛及讲座,会后听刘院长提到学校开始重视文科专业,这也顺应当今潮流与变革。
好学校认真起来就是高规格,未来的同济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值得期待。
说说昨天的会议,虽是岁末的上海,有点小雨,但丝毫不觉凉意。
本次大会邀请了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专家、学者,有些可能在某本书上见到过,亦或是在期刊上查询过。具体见下方会议议程:
下面说说一些专家、学者在本次大会上提到的观点:
一、古川裕教授:日本大阪大学语言文化研究科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外聘专家
从“名称”看【汉语】教学的变迁:从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到今年长沙“国际中文教育”,越来越突出“汉语是国际的,属于世界的语言”。
汉语如何走向“国际化”?古川裕教授认为:“一是要尊重不同的口语变体(需要互相接纳包容不同区域的不同语用习惯、不同的词汇和语法);二是规范要宽松而不要有排他性(单一标准则缺乏包容性,往往会产生互相歧视谁对谁错);三是培养本土教师,以及与母语教师合作编写本土化教材;四是需要更加重视书面汉语教学;五是要推广语言,而不是硬性推广;六是要推广语言,跟文化划清界限。”
二、吴英成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外聘专家
国际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新战略:一是以“相互5C(Inter5Cs)”(交际、文化、联系、对比、社区)为研究核心内容。其中吴教授特别强调这个5C是“相互”的,也就是不再是单方面的;二是发挥“双语(汉一外二+外一汉二)师资协力组合团队”优势;三是打造“科技+教育:在线平台作为全球汉语教室”课程;四是“国际本土化”:推动中外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合作模式。
三、陈昌来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
陈教授谈谈“汉语国际教育的归属:留学生教育的学院名称是什么、高端人才培养属于什么学科、以及硕士选题方向。”
对于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陈教授总结为:偏爱类型及其他选题。
偏爱类型: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课堂管理、新手教师管理、调研报告、汉语要素及其教学、偏误分析及习得、教材分析、教学方法。
其他选题:语言对比、人文教学、文化教学和文化推广、文化适应、孔子学院以及国别化、区域化汉语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技术及新媒介等。
陈教授给广大硕士生选题提出四点建议:新观点、新角度、新材料、新手段。
四、张艳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
张教授谈到国际汉语教师“本土化”培养模式时提到:一是本土化路径(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师资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汉语教学模式探索;二是本土化教材研究;三是本土化教师素养研究)。
五、叶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教授提出: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是职业认同=预备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同职业价值、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二是实践反思=入职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开展自我反思);三是探究学习=成熟教师(具有教学研究能力、构建更新教育思想);四是自主决策=专家教师。
叶教授还提到: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四个层次:一是本科——基础阶段(培养目标:预备教、师能力要素:汉语、中国文化、外语、世界文化)(知识:学习);二是硕士——职业阶段(培养目标:入职教师、能力要素:教学、管理、跨文化交际)(技能:学习+实践)。三是教育教育——职中(培养目标:成熟教师、能力要素:教学、管理)(经验:实践+学习)。四是博士——专家阶段(培养目标:专家教师、能力要素:汉语教育研究、文化传播研究)(思想:研究)。
下午举行了“汉教专业素养与技能需求”研究生分论坛。
很有幸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教授一起担任论坛点评嘉宾。
【号内搜】| 汉办志愿者 | 公派 | 证书笔试 | 证书面试 | 二面 | 英国BC | 大理事会 | 关键语言 | 招聘 | 考研 | 考博 | 教学 | 学术 | 才艺 | 微师APP | 社群